右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峰会视觉设计方案[展会视觉设计]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5-03 06:28 分类:资讯 浏览:17 评论:0


导读: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此刻,身在巴黎的袁由敏仍十分关注G20杭州峰会的LOGO,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向记者讲诉了自己创作的心得。...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此刻,身在巴黎的袁由敏仍十分关注G20杭州峰会的LOGO,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向记者讲诉了自己创作的心得。

  G20杭州峰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桥形会标在杭城大地随处可见。这一会标的设计者袁由敏告诉记者:“我与我的搭档及团队伙伴们很荣幸,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团队之一参与了G20峰会的形象开发与拓展设计工作,并最终完成了G20峰会会标及整体系统的应用规范设计。”

  做设计,袁由敏是行家,他的“九月九号”平面设计事务所这几年连续参加了好几项“大项目”,诸如:2014年国家博物馆“作为启蒙的设计”展览推广设计;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运会整体形象设计;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开馆展及整体视觉形象设计;而G20峰会会徽及应用则是最近的“大项目”了。

  袁由敏说,与过往的项目相比,因为G20的特殊性,团队在一开始就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如何能够完成一个合格的政治性经济会议logo?除了要完成所谓的功能性的指标,如何解决视觉上的平衡以及精神上的归属感?所有这些都不能仅仅靠某个人的好恶作为出发点。

  

  于是,在充分阅读项目的前提下,袁由敏与团队统一协调工作,分别从内涵构建、视觉呈现、技术支持、精神指向、系统应用等多个方面做了规划。

峰会视觉设计方案[展会视觉设计]

  在内含构建方面,通过系列的调研分析袁由敏认为,一个合格的Logo首先是对主题内涵的正面回应和切入。何谓G20?有了初步了解,对大的设计方向就会有一个相对正确的把控。

  首先是桥作为形象载体的提出。团队一开始设计了7套方向性方案,其中3套都以“桥”因素作为载体。最终,“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化为会标。为何选择桥?一方面,桥作为连接双边、构建对话的载体,代表了开放、包容、理解和沟通。另一层意义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宣称杭州城内有“各种桥梁多达1万2千座,这些桥梁架在河道上,把众多街道连接起来,四通八达,整个城市简直就像是建在水上。”这个数字或有夸张之处,但是桥与西湖、与杭州已经须臾不可分离,大运河上有拱宸桥,苏堤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吊桥”,白堤上有断桥、锦带桥等,桥是这个城市特有的一个文化符号。它很好地回应了“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的会议内涵。

  

  “会标的原型桥是哪一座?”记者问了一个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我们无法回答,我只能说它不是一座具体的桥,它是一个符号,它是一座指向性的桥,代表的是开放、包容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这是一座精神之桥。”袁由敏的这座“桥”显然包含了更广泛的意义。

  就这样,桥的方案初步成型,20根线条代表20个国家,它们等粗等距;标上的桥也正连接着“左东右西”,两端没有封闭;圆形的桥洞代表了G20中的“〇”,寓意着这是一次平等、互通、开放的圆桌会议。

  “G20 2016 CHINA”作为logo中构建信息的主体因素,袁由敏和他的团队在保证可读性的前提下,尽量弱化了字体设计自身的气质特点,将原字体的特性降低到“无”的层面。

  很多人不知道目前的Logo拥有两个版本:20根线的标准版和14根线的简化版,简化版是针对小空间,或者是特殊媒体使用的一个补充性思考。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模仿的版本,他们用绝对粗细一致的线,反而无法做到这么均匀舒适。袁由敏正是有意识地利用了这些视错觉的“小把戏”,达成一些“正确的”视觉结果。

  

  关于色彩,最开始袁由敏和他的团队就有一场讨论,既然不是在北京召开峰会,就说明国家另有所思,我们是否可以让色彩更具地域特色?袁由敏研究了所有G20过往的会标,那个时候没有很明确地体会到“G20蓝”的概念,只是看到大部分会标为了便于媒体直播等实际使用考虑,在正规场合都使用蓝色,所以首先定下蓝色,这也是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的一个期许,加入了绿色对于杭州来说特别契合,而西湖的那种烟雨朦胧,水天一色的柔和美,也是蓝绿渐变的一个重要成因。

  

  这个颜色规划,在后期的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机场到主会场的不同空间,从传统物料到数字媒体的不同载体,色彩都在调整。比如在室外,会标的背景色就应该选择蓝绿渐变,而在室内,则应该是蓝蓝渐变,诸如此类等等。

  由于G20会议有一个明确要求——主宾国不得出现当国文字,于是有了印章的故事。印章的出现解决了三个问题:首先,印章作为一种契约精神嵌入G20会标中,体现中国担当及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其次,中文字顺理成章地化身为图形符号,植入了LOGO中;然后,红色印章对应整个logo的蓝绿色,让整体视觉呈现了浓郁的东方特色。

  

  袁由敏特意告诉记者,一开始把“2016”做成章,后来变成“三潭印月”,中国美院两位书法系教授出力,到最后由西泠印社专家操刀变成隶书,中间汇聚了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

  由于G20会标不仅是要代表中国,代表杭州,更代表国际,每个国家的设计师都把自己的民族特色注入到峰会会标的设计之中,袁由敏和他的团队也不例外,设计过程中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国家”意识在指引他们,这里的“国”指中国,“家”指家园。希望能优雅地体现出中国元素,用诗意、自然、简洁的形态来展现我们的软实力,所以LOGO的设计既要有美学,又要有国际语言,既要让中国人看得懂,又能让外国人一目了然。将最后的logo置身于以往的数个logo之中,能够第一眼识别出来,袁由敏觉得,这是所有中国人都期望的目标!

标签: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